輕文藝,童趣,藝術解析的設計風格,BIR自然棉麻品牌童裝

      看中醫的民眾應該對中醫的用詞相當好奇,耳熟能詳,但又似懂非懂。風寒暑濕燥火,中醫稱之為六氣或六淫,常用於形容外界或存於體內的邪氣。六氣有相對應的季節,特定季節有對應的六氣影響身體,邪氣影響身體的當下,身體會處於相對虛的狀態;正氣不足時,不一定有外來因素影響,也可能因功能失調而出現疾病。因此,抵抗疾病的第一要務就是維持身體功能正常,也就是中醫常講的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

中醫的濕是什麼?

      中醫的「濕」源自古代人們將症狀與自然界的聯想,濕性黏滯,濕性重濁,代表著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有不清晰、不流暢等感覺,例如頭昏重、身體重、疲倦、消化功能差、噁心反胃、大便解不乾淨、小便不利、皮膚濕黏、分泌物多等等,這些症狀都跟中醫說的濕有關係,也因此在門診上常會聽到中醫師說你體內有濕氣要除。

濕氣的原因?

      脾主運化,中醫在調整濕氣時首要注重的就是脾胃,脾胃能代謝體內的津液水分,使其從小便正常排出,若津液停留在體內,就是體內的濕氣,大便中的水分增加使黏性提升,因濕性黏滯,就難以排乾淨,腸胃傳導功能下降,產生噁心反胃;濕性重濁,濕停在肌肉就有沉重或疲倦感,濕停在皮膚就皮膚濕黏。更甚者,濕氣影響到頭部,就會有頭昏頭重等症狀。

濕氣的調解?

      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,民眾對於環境的濕氣已有多年的經驗,最簡單的就是除濕機,保持環境的乾爽,對自身的健康維持有正面影響。飲食方面要注意油膩、過甜以及難消化的食物少吃。穴位方面可按壓支溝穴及手三里穴,手三里穴能提升脾胃功能,配合支溝穴能強化濕氣排除,改善排便及頭昏重的症狀。穴位按摩僅供日常調理,若症狀無改善,建議前往合格的醫療院所尋求醫療協助。

(撰文: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 陳資昀/製圖:TCnews新聞中心)



文章出自: http://n.yam.com/Article/20210611618897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童裝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s4hqrebn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